郁达夫旧诗(90条)

时间:2024-02-17 13:04:05 admin 古风段落

郁达夫诗词赏析

1、郁达夫诗词名句

(1)、本文描写细腻真切,深邃优美,充分传达出北平四季各自奕奕的精神品格,可谓形神兼备。使人领略到北平四季独特的风韵神致,对祖国的爱以及深彻肺腑的亡国之痛。

(2)、 郁达夫描写景物的特点,喜欢从细微处入手,似在不经意中描摹山水风物,而且文字平易,但造出的意境却有古典文学中言简意远、朴拙幽深的情调。

(3)、至于二位是文人之间的互相欣赏,还是有着共同的理想抱负,如今已不得而知。

(4)、八:纤云弄巧,飞星传恨,银汉迢迢暗度。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。

(5)、五:今生焚尽,来世葬心,只愿不染红尘之事,做个无心无情之人,静逸安然。

(6)、诗的一开头,颇为真率。“不是樽前爱惜身,佯狂难免假成真。”讲的是他在上海时,与友人们聚会,谈起时事,嗒然衔杯,再也不象过去那样嗜酒若命,开怀豪饮。所以这样,害怕的不是怕伤身体,而是怕平时佯狂面世的心态成了真的了。诗人那忧国忧民的心态顿时一览无余。在第二联:“曾因酒醉鞭名马,生怕多情累美人。”中,诗人深感以前走马章台,诗酒风流的生活已成过去,内心自深表自责,渴望以***兴亡为己任。对“美人”句,可参照《离***》,乃是用“美人香草”喻祖国与贤者,包括共同奋斗者。

(7)、可是那美景越是醉人,我们内心越感到刺痛,因为作者在提醒我们,这是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”;这美景“却已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!

(8)、此诗中名联“曾因酒醉鞭名马,生怕情多累美人”历来为人传诵,前半句尚真实,名马不必着鞭而知奋蹄,鞭即后悔;后半句则是假设的真实——那其实不是怕情多而累及“美人”,也不必有此自信,却是着实的最怕累及自己。

(9)、前几句犹如江河直下,气势恢宏。紧接第三联触及主题:“劫数东南天作孽,鸡鸣风雨海扬尘。”愤怒地斥指日寇侵略势力,逐渐推向东南、上海,国民d却不积极抗日还要推行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错识误政策,使得人民苦难重重。佛家称“厄运”为“劫数”,此处泛指天灾人祸意。“风雨如晦,鸡鸣不已”,出自《诗经》,在此比拟时局黑暗混乱,就是大海也会扬尘,暗指日寇在沿海、长江的侵入,民族矛盾在第一位了。诗的末联:“悲歌痛哭终何补,义士纷纷说帝秦。”坦言广大知识分子对局势担忧,采用“狂歌当哭”的方式,,是消极的无用的,以此来警醒知识分子,以笔为武器,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。“说帝秦”是典故,战国时,赵国鲁仲连去秦国坚持正义,反对强秦,为历代爱国者所激赏。诗人把这一典故反其意而用之,悲愤指明,象昔日义士鲁仲连那样的人物,如今亦去依附卖国贼蒋介石了,例如胡适、陈布雷、罗家伦等等,再一次呐喊,希望知识分子用正确的方式来救国救民。

(10)、普通话韵母一声或二声都可以用在蓝色圈点处,此可称为新韵平声韵。近体律诗近体诗成属于唐代,普通话新韵声调分一声二声三声四声,写近体律诗,需要用到古四声,古四声分为平声,上声,去声,入声。平声,上声为平;去声,入声为仄,

(11)、首先来看“故都”一词。在文中,郁达夫是以较为委婉的方式来表现“故都”的。如“在皇城人海之中”“租一椽破屋”,“在破壁腰中,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(朝荣)的蓝朵”。

(12)、因为姐姐于立忱与郭沫若的关系,妹妹于立群大概率是清楚的。

(13)、图中红色圈点是平,绿色圈点是仄,古入声字已经分别分布在普通话四个声调中,写近体诗需要知道哪一些字是入声字,不可与普通话四声调混淆,写近体诗需要知道或查阅入声字表。平水韵平水韵字分布非常细腻,完整版106部,

(14)、独特的“悲凉”心境:本文所表现出的“悲凉”特色,在作家心中呈现出一种富于内敛的色彩。作家在创作牵牛花时,“认为以蓝、白之为佳”,不但表现了对颜色的喜好,而且还表现了一种淡漠、冷漠的心态。郁达夫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旧***,饱受着颠沛流离、痛苦不堪生活。因此,在这一刻,“悲凉”已经是诗人对故都的赏秋心态和作家丰富的生命体悟的结合。

(15)、七:尘归尘,土归土,随风飘,雨中舞,纵然修的同床渡,到头来终归黄土。

(16)、坊间传闻是因为她在整理郭沫若遗物之时,发现了丈夫郭沫若与姐姐于立忱的书信往来。通过这些白纸黑字,她得知二人之间曾有过一段爱恨纠葛,并且姐姐于立忱的离世与郭沫若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。一时之间,于立群无法接受,遂决定自行了断。

(17)、独特的故都情结:在开头,作者“不远千里”到北平,只是为了“品尝”一下“故乡的秋天味道”。“饱尝”而非“浅尝”,足见作者对故乡的秋天的喜爱。郁达夫在北平没有久居过,但他对北平却是一往情深,他在《北平的四季》中写道:“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,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,我在遥忆,我也在深祝,祝她的平安进展,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!”从这一点可以看出,作家对“故都之秋”的热爱。独特的平民意识:郁达夫落笔于“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”,,在下雨天的时候,用一种“慢条斯理的语调”谈论着秋天的雨,此时的笔调是轻松的,表明作者也想像平民百姓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。

(18)、于立群是于立忱的亲妹,祖父是广东学台于式枚(相当于如今的教育厅长),外祖父是两广总督岑春煊。

(19)、富家千金出身的她,和郭沫若过起克勤克俭的苦日子来,从无半句怨言。洗衣做饭,忙里忙外,吃苦耐劳,贤惠至极。

(20)、平平仄仄平(韵)何为诗词新韵上图画蓝色圈点的字是韵字,新韵字根据普通话拼音韵母,如:杨(yang),航(hang),狼(lang),忙(mang)。

2、郁达夫旧诗

(1)、从1912年嫁到郭家,到1980年离开人世,张琼华为实际上仅维系了5天的婚姻空守了整整68年,膝下无子无女。

(2)、于立群名气虽远不及郭沫若,但也是近代少有的才女,能歌善舞,精通书画,秀外慧中,内外兼修。郭沫若夫人于立群,图源网络

(3)、这事,还得从郭沫若的四段感情说起。结发之妻,空守68年郭沫若20岁那年,受父母之命,于1912年的正月十五那天,与一名叫张琼华的女子草草完婚。

(4)、之后,佐藤富子辞去工作,到冈山和郭沫若同居。父母极力反对,怎奈佐藤富子痴心一片,为和郭沫若爱海泛舟,与父母断绝了关系。

(5)、在当时的***背景下,谢冰莹的文章是否别有深意,令人不得而知。

(6)、春的葱郁,夏的舒爽,秋的沉静,冬的悠闲。生活在一个城市久了,家和单位两点一线,忙得不知今日是何日,谁还记得去观看四季的变换呢!

(7)、回到开头提的那个问题,为何「于立群发现了郭沫若与于立忱的信件之后决定自行了断」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?

(8)、1978年,她失去了挚爱的丈夫;再往前推十年,她失去了两个儿子。回望这一生,时至今日,已觉得有些孤独和苍凉。选编完郭沫若的诗集《东风第一枝》,整理好郭沫若的文集,尘世再无留恋之人、之物、之处,不如优雅告别,完美落幕。

(9)、1931年发生“一八”事件,***侵占了东北全境。1932年1月,日军进攻哈尔滨特区,2月5日将哈尔滨攻占 。1933年1月,日军蓄意制造了手榴弹***事件,借机攻陷了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地——山海关。

(10)、《沉沦》作为郁达夫早期小说的代表作,是"五四"时代的产物,又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。作者以不同于情节结构的情绪结构,运用"自叙传"方法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.

(11)、二:白茶清欢无别事,我在等风也等你,苦酒折柳今相离,无风无月也无你。

(12)、总之,郭、于关系匪浅。1937年5月,于立忱留下「如此***,如此社会,如此自身,无能为力矣」十七字绝命书自缢身亡后,郭沫若曾写过一篇《断线风筝》,聊以纪念。名门闺秀,知名才女1937年,郭沫若回国。不多久,经林林介绍,结识了于立群。

(13)、之后郭沫若创建《救亡日报》,于立群任报社编辑,二人渐生感情,终成眷侣。

(14)、十:一江烟水,往事浮现,二缕清风,午夜梦醒,三生石上,雕刻回忆,四娄红豆,思念涌入,五指妖娆,醉生醉死,六曲琴弦,悠柔婉转,七月红花,盛似如火,八片枯叶,纷飞落下,九世囚禁,不得回生。

(15)、1937年,郭沫若回国参加抗日战争。自此,二人断了联络。直到1948年,佐藤富子偶得郭沫若音讯,携儿带女到我国寻夫,却发现郭沫若已与于立群成婚十年有余。

(16)、郁达夫描写景物的特点,喜欢从细微处入手,似在不经意中描摹山水风物,而且文字平易,但造出的意境却有古典文学中言简意远、朴拙幽深的情调。

(17)、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,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。因而,当他到达北平,触景伤情,写了《故都的秋》,描绘的是“悲凉”景物,流露的是“悲凉”心绪,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。这些,正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,在心里留下的隐痛。

(18)、《故都的秋》,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,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。文章采用“横式结构”,从故都“秋晨之景”、“秋槐之景”、“秋蝉之景”、“秋雨之景”、“秋果之景”五个方面,紧扣“故都”和“秋”两个词语,表现了“故都之秋”的“清、静、悲凉”的特点。

(19)、《沉沦》这篇小说在抒情艺术上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两点:

(20)、文章的叙述方式有点类似于“闲话体”,所以读起来备感亲切。

3、郁达夫诗词抄

(1)、他写北平的四季,描写细腻真切,深邃优美,充分传达出北平四季各自奕奕的精神品格,做到了形神兼备。在他的笔下,北平四季犹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,令人神往,令人陶醉。 可是那美景越是醉人,我们内心越感到刺痛,因为作者在提醒我们,这是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”;这美景“却已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!

(2)、他写北平的四季,描写细腻真切,深邃优美,充分传达出北平四季各自奕奕的精神品格,做到了形神兼备。在他的笔下,北平四季犹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,令人神往,令人陶醉。

(3)、而年长于她24岁的郭沫若与于立群相识之时,已是功成名就的文学家,又是其胞姐挚友,自然深受于立群敬重。

(4)、与其说是书信,毋宁说是情诗。满腹才华的郭沫若,让出身名门望族的佐藤富子深深为之着迷。

(5)、之所以有这种说法,是因为1984年谢冰莹在***《联合报》发表了一篇《于立忱之死》。

(6)、《沉沦》以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,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,以景写情,融情于景的抒情艺术。小说中通篇都是娓娓道来的抒情语调,很少使用实录的人物对话等等。

(7)、文中诸如上文提到的这些观点缺乏有力的佐证,与郭沫若、于立群另一共同好友林林的回忆截然相反。

(8)、“摹绘”,作为一种修辞手法,是指“采用语言形式把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(包括声音、色彩、气味等)生动形象地形容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”。

(9)、如果不是“故都”,“皇城”怎会有“破屋”“破壁腰”,这分明暗示了历史的变迁,正是这一“破”字给作者郁达夫带来了“感觉到十分的秋意”。这些还算较为显豁的,更为隐蔽的还表现在作者的“逸笔”之中。

(10)、对于郭沫若妻子于立群的离世原因,至今仍无准确定论。但我个人更倾向于这种观点:

(11)、其谋篇布局自然简洁,故事进行当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写或抒情议论,然而读来却层次分明,错落有致,特别是人物的鲜明性格和强烈感情,自始至终贯穿全篇,把作品呵成一个整体。

(12)、“说到牵牛花,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,紫黑色次之,淡红色最佳。最好,还要在牵牛花底,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,使作陪衬。”而作者在这“破壁腰”看到的就是这“蓝色”的牵牛花,这是当年“皇城”的遗落,即使做了“故都”,依然不改“皇城”的气派。

(13)、《沉沦》着重以主人公感情起伏发展为主线来组织篇章,一切都随主人公心理情绪的波动而随意拼接,从而形成了自然流动的抒情结构。如主人公田园散步、躲在被窝里“犯罪”,窥浴、野外听人偷情,偶入妓院买醉,最后跳入大海自尽等等等等,整个作品的事件都是断离不连贯的,但是,这些细节全部聚合在一起又使全篇看起来层层递进,最后达到了高潮。

(14)、而且这层关系,并不是外界传言那般「郭沫若两性关系混乱,对于立忱始乱终弃,1979年于立群知情后***」,而是正常的朋友关系。

(15)、1934年7月,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(今北京)。《故都的秋》创作于1934年8月17日。当时,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。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,在到达北平之后,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。在作者的心理,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。

(16)、她亭亭玉立,才貌双全,谈吐不俗,亲切可爱,去拜访过当时在***的郭沫若,郭沫若也带着郁达夫去回访过她。

(17)、1916年8月,24岁的郭沫若在东京圣路加病院,认识了小他两岁的佐藤富子。

(18)、2月23日,日军调集关东军第第八师团等部及部分伪军共10余万人,兵分三路向热河进犯,不到10天的时间就攻陷了热河省会承德。1935年1月18日,日军诬称驻守热察边区的宋哲元部第二十九军有碍行政,要求将察哈尔省沽源以东、长城以北地区划归热河省。

(19)、此诗中名联“曾因酒醉鞭名马,生怕情多累美人”历来为人传诵,前半句尚真实,名马不必着鞭而知奋蹄,鞭即后悔;后半句则是假设的真实——那其实不是怕情多而累及“美人”,也不必有此自信,却是着实的最怕累及自己。

(20)、郁达夫虽然以小说蜚声文坛,但是他的才情更在旧体诗和散文创作中得到展现。一篇赞美诗般的《故都的秋》,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。两年之后,他又挥笔写下这篇《北平的四季》。

4、郁达夫的诗词全集、诗集(29首全)

(1)、于立群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:念过电影学校,演过话剧,拍过电影,当过明星。

(2)、关于郁达夫的文学成就,其友人、国画大师刘海粟评论说:诗词第散文第小说第评论文章第四。这个评价切中肯綮。

(3)、从1916年到1937年,二人在一起共同生活21年,育有四儿一女五个孩子。

(4)、纵读《钓台题壁》全诗,觉得语言凝炼,情韵双绝,确可称为现代著名的爱国诗篇。

(5)、1926年6月,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,此外故都北平,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,小家与大国,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,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。由于国民d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,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。

(6)、当时郭沫若在冈山学医,佐藤富子在东京做护士,两人相见恨晚,仅仅4个月就书来信往40多次。

(7)、“爱国”——是《故都的秋》的主旋律。《故都的秋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、故国之爱,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,对祖国的热爱。

(8)、1978年6月,郭沫若逝世。1979年2月,于立群自缢于北京故居。人物争议聊完了郭沫若的几段婚姻和感情,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,就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。

(9)、***现代著名小说家、散文家、诗人、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《故都的秋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,秋中有情的眷恋,情中有秋的落寞——这情是故乡情、爱国情;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,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。

(10)、北望中原,究竟要到那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!”

(11)、诚如五月天在《温柔》里唱道的那样:不打扰,是我的温柔。红颜美人,忧郁自缢1934年,《大公报》女记者于立忱到***治肺病兼任东京特派记者。

(12)、《钓台题壁》是郁达夫所作的七言律诗,该诗原题为“旧友二相逢海上,席间偶谈时事,嗒然若失,为之衔杯不饮者久之,或问昔年走马章台,痛饮狂歌意气今安在耶,因而有作”。后收入《钓台的春昼》散文中。

(13)、郁达夫的短篇小说集《沉沦》出版于1921年,是***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。《沉沦》描绘的主人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,产生了性的要求和欲望,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,他又找不到一道适合的解决途径,因而他常常以各种变态的方式表现出来。他最后沉沦大海,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弱国子民不堪忍受别一民族的歧视,更主要的是由于他无法摆脱那种内心焦虑的“灵与肉”的冲突。

(14)、作为接受过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,郭沫若对封建婚姻制度十分不满,与张琼华结婚后的第五天,便毅然离家出走,远赴成都读书求学。

(15)、这姑娘也很有个性,老妈未经她允许给她订了亲,她毫不犹豫地离家出走,到医院做了一名护士。

(16)、想必这细微的变换也正是对这座城市、对生活本身无尽的爱吧!人生是短暂的,匆忙的,但是这短暂和匆忙不应成为生活的重负,更不应该泯灭该有的自然之爱、人间之情。

(17)、再看“秋”。“早晨起来”,“向院子一坐,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”,这是“清”。

(18)、作为郭沫若的贤内助,这个出身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,当过明星演员的曼妙佳人,心甘情愿地抄文章、查资料、起草文件、招待客人、当联络员、交通员、炊事员……

(19)、你可以说这是封建婚嫁观的弊端,也可以说这是传统女子一往情深的执着。张琼华与郭沫若之母异国妻子,独身一人带5个孩子郭沫若的第二段感情,是与一位叫佐藤富子的***望族女子发生的。

(20)、写平水韵诗,韵字最标准用上平一东部内字就完全用一东部内韵字,不可乱用其它部韵字。用二冬部韵字全诗韵字就在二冬部内选择韵字。不可乱用其它部内韵字。

5、郁达夫的诗

(1)、四:佛为心,道为骨,儒为表,大度看世界。技在手,能在身,思在脑,从容过生活。三千年读史,不外功名利禄;九万里悟道,终归诗酒田园。

(2)、大意是:停杯不饮,不是因为爱惜身体,而是担心故作疏狂的心态弄假成真。曾因醉酒,鞭打千里马,也曾怕自己多情而拖累了美人。东南之地遭遇厄运,时局动荡变化无常。悲歌痛哭,又于事何补?义士们应像鲁仲连那样,报效祖国。

(3)、随后,不断地向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,相继制造了两次“察东事件”。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——北平(今北京),处在风雨飘摇之中。

(4)、风华正茂的郭沫若才华横溢,对佐藤富子一见钟情,「像是看到圣母玛利亚那样的心情」。

(5)、三:药花化泥落黄泉,忘川河岸生彼岸。缘情续在三生石,奈何桥头忆三生。曼珠梦寐断三生,沙华异香引鬼魅。忘忧酒断三生梦,酒醒忘忧不在忆。

(6)、九:桥头子规风月暖,暖暖尘烟迷。离人踏马来,陌上鸦惊起。桥头撑骨伞,低头布罗裙。扶柔倾国色,却恐他不知。

(7)、六:想人间婆娑,全无着落;看万般红紫,过眼成灰。

(8)、诗人凭吊严子陵祠的同时,遥望西台,怀想起宋末元初,谢翱在西台恸哭文天祥的大都殉国,有感而吟出的:“三分天下二分亡,四海何人吊国殇”之句。面对幽美的七里滩山水,又吟:“江山如此无心赏,如此江山忍付人?”情绪激昂地呼喊,要国民看清形式:全民抗日不可避免,投降派蒋介石早已送了东北,其次是华北,他不攘外,偏要剿共内战。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,共同对外。

(9)、所以综合来看,题主提到的这个问题,本身就是一种经不起推敲虚构和假设。

(10)、“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”,这是“静”,“以声写静”;“故都”的人“早晨起来,泡一碗浓茶,向院子一坐”,更是人的“清、静”,没有了过去的忙碌,一到秋天,只好这样“泡一碗浓茶,向院子一坐”,郁达夫的情感就是在这些看似“毫无深意”“琐言碎语”中体现了出来。

【郁达夫旧诗(90条)】相关文章: